2019娛樂城推薦-解放軍軍機為何常去台灣西南空域
河口村:新“桃花源記” 新華社沈陽7月7日電(記者于力、高爽)鴨綠江水綠如碧,一岸桃花豔百裡。三面環水一面傍山的遼寧丹東寬甸河口村,景致與陶淵明筆下的“桃花源”有幾分相似。幾十年間,村民從“吃不上飯”到“富得流油”,鄉村從“無問津者”到遊客“欣然規往”,變化似乎就發生在一年年桃花開落間。 河口村的故事,大嗓門的村黨支部書記冉慶臣最愛講。 “我們村最早就是個富裕村,有富根兒。”200多年前,河口村是寬甸最大的集鎮和水旱碼頭,內地貨品集中于此、外埠客商紛至沓來,忙碌的碼頭常年桅桿林立,聚集著大小字號近百家,鼎盛時期人口達2萬人。 汽艇在鴨綠江上行駛,200年前帆船如梭的場景早已找不到痕蹟,可岸邊的豔紅桃樹卻如昔年林立的桅桿,帶來了新的商機。 “最開始村民不認這外來的樹。”冉慶臣說,“20世紀80年代,果樹技術員李景和外出學習時帶回幾根桃枝,最後活了2個芽。經過多年培育、嫁接,村民柳景清種植了40多棵豔紅桃樹,一年下來成了‘萬元戶’,村民才認了這‘致富果’。” 沉寂百餘年的老碼頭,在桃樹梢上煥發新顏。 可桃紅也怕巷子深。每家零散種植桃樹,秋天桃子成熟了,也只能賣給過路人,換個油鹽醬醋、面包火柴錢。辛苦種出的桃子只能賣幾毛錢一斤,看得人著急上火。為了提升附加值,2005年河口村成立了豔紅桃協會,2008年又成立了合作社。10多年過去,如今大桃子已賣到十幾元一斤。 河口村現有豔紅桃樹20000畝,年產量4000萬公斤,年產值約1.52億元。“我做了20多年村支書,這次俺們河口村可真算交了‘桃’花運。”冉慶臣說。 “從我爸手裡接下桃園,又在果園中建起了農家院。”43歲的村民吉洪洲家有100多畝豔紅桃樹,每年售賣桃子就有幾十萬元的收入。桃子好吃,桃園更好看,看到商機的不僅吉洪洲一人,河口村家家戶戶在桃樹的簇擁下開起了農家院。 “拆掉自家好好的院牆,那不是糟踐嗎?”“郎大嫂農家院”經營者程淑華最初對拆掉院牆開農家院很抵觸,心裡盤算著:如果第一年能賺6000元錢就拆院牆接著幹。 第二年,年近60歲的程淑華恨不得自己掄起大鎚砸牆。“不僅砸了院牆,我還在後院蓋起客房。轉年不僅還清蓋房欠下的外債,還剩了3萬多元。” 就這樣,村裡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也留在村裡開起了農家院。經過幾年的發展,河口村的農家院從最初的17個增長到現在的200多個。一到旅遊旺季,